发布日期:2025-06-25 20:01 点击次数:86
雍正十一年(1733年),一个21岁的年轻学子在科举殿试中以优异的表现获得了引人瞩目的佳绩,荣登一甲第三名,也就是被誉为探花。这个喜讯令他激动不已,迫不及待地将这一好消息传递给了家中,然而,这位年轻人没有预料到的是,父亲的反应并不如他所期待的那样满怀欣喜,反而忧心忡忡,面露愁苦,恳请皇帝允许他的儿子降级。这到底是为什么呢?
这位年轻考生名叫张若霭,而他的父亲张廷玉则是清朝时期的重要重臣。张廷玉62岁,高高在上的他本应为儿子获得探花荣誉而兴奋,但他心中却被沉重的忧虑笼罩。他深知,站在权力中心的他,看似光鲜的外表下,潜藏着难以名状的棘手风险。此时,雍正皇帝困惑不已,面对这一请求,他无法理解:“作为探花,众人皆在欢欣鼓舞,你为何反而请求朕为你儿子降级?”他无法领悟这父子间复杂的情感纠葛。
展开剩余68%张廷玉内心充满了复杂的苦恼。他的家庭在这个年纪已经有多位子弟官至显赫,而张若霭能够获得皇帝的青睐与赏识,确实是不易之事,甚至皇帝还亲自赐予了他一枚象征荣华富贵的玉如意。然而,张廷玉深悉其中的隐忧,难以表达的恐惧时刻缠绕着他。身为朝中权臣,他知道光辉的背后隐藏着难以预料的风险,犹如伴君如伴虎,风云变幻之间,家庭的荣辱生死都可能倾覆。
经过一番深思熟虑,张廷玉向雍正皇帝解释:“科举是寒门子弟改变命运的唯一道途,我儿能得到皇恩的眷顾,实乃万幸之事,不应与他人争抢名次。与其如此,不如让出这个机会,给更有才华的人去竞争。”他顿了顿,继续说道:“此次负责监考的鄂尔奇与我交情深厚,若我儿在他的监考下获得了好成绩,外界难免会产生非议,这样不仅会影响我家声誉,还会连累大清的科举声望,这绝对不利于朝廷的威望。”
雍正皇帝听后,陷入沉思,终于决定同意张廷玉的请求,收回之前的决定,不仅将张若霭的玉如意收回,还将他的名次调整为二甲第一,也就是普通进士。尽管如此,这并未对张若霭的仕途造成负面影响,之后他顺利升迁,最终成为内阁学士和礼部侍郎,并获得伯爵的封号。
张廷玉的谨慎和深思竟在无形中为儿子铺就了顺利的仕途之路,显现出他作为辅佐两朝帝王的杰出大臣的风范。正由于他的小心翼翼,才为一家的未来保全了无尽的荣华与富贵。
张若霭(1713—1746年),字晴岚,出生于安徽桐城的官宦世家。他的祖父张英和父亲张廷玉均在雍正与乾隆时期担任大学士。张若霭于雍正十一年考取进士后,在官场中逐步升迁,最终官至礼部尚书、翰林编修以及通政司。张若霭擅长山水与花鸟画,深受王榖祥与周之冕的影响,并在鉴赏与评估皇室藏品方面表现出色,与兄弟张若澄共同成为乾隆时代举足轻重的文人画家。然而,命运却对他并不宽厚,在乾隆十一年,张若霭在随皇帝西巡期间不幸感染风寒,英年早逝,享年仅34岁。
发布于:天津市